(记者张苏慧)近日,由全球计算联盟(GCC)主办,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协办的首届“AIDC产业发展大会”在上海开幕。大会以“释放澎湃算力,开启AIDC新纪元”为主题,汇聚了科研机构、设计院、行业领军企业、数据中心服务商等全产业链精英,共话AIDC的产业机遇与未来。会上发布了《AIDC基础设施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配资快线,为未来2-3年AIDC建设提供参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增长倒逼AIDC规范建设
AIDC,即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rtificialIntelligenceDataCenter),是一种专门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提供算力、存储和相关服务的数据中心。它集成了高性能计算能力、大数据处理能力、人工智能算法和云计算服务,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算力基础设施。
普通数据中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InternetDataCenter),主要承载企业级应用和数据存储,如Web服务、数据库管理和文件存储等常规信息处理任务,以满足企业日常运营管理需求。相比之下,AIDC则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为AI模型训练、推理、数据存储和处理等提供强大支持。例如,训练一个用于自动驾驶的图像识别模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来处理海量的道路场景图像,这就是AIDC的主要任务之一。
当前配资快线,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算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算力规模的快速扩张也让机房基础设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规范》的出炉标志着AIDC建设将从“各自摸索”的探索期,迈向“有章可循”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规范》三大核心价值:其一,精准破解“AI等机房”困局,通过明确设计、建设、运营的统一标准与路径,将机房完备周期从6至8个月缩短到3个月,大幅降低产业摸索试错成本,确保算力交付跟上AI技术发展节奏;其二,显著降低产业总成本,以标准化推动液冷等高效散热技术规模化应用,助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其三,引导产业有序竞争,《规范》凝聚了数十家头部企业的共识,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清晰的接口标准与协同框架,推动产业生态从点状突破走向体系化发展。
AI基建发展速度较慢
然而配资快线,规范建设的提速仍难掩盖一个更严峻的现实——AI应用的迭代速度与AIDC的建设周期之间存在鸿沟。
在产业前端,大模型的进化已进入“日新月异”阶段。以国际知名的科技巨头OpenAI、谷歌、Meta等为例,它们在大模型研发和迭代的赛道上你追我赶,速度不断加快。OpenAI的GPT系列模型从GPT-3.5到GPT-4仅用了一年时间,而GPT-4.5和GPT-5之间只间隔了几个月。谷歌的Gemini模型、Meta的Llama系列同样不甘示弱,纷纷加快迭代步伐,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些科技企业的开发团队展现出了惊人的工作效率。头部企业所研发的千亿级甚至万亿级模型,更是需要每周进行数百次训练迭代。比如,为了优化模型的算法,使其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开发团队需要不断地调整算法参数,这一过程可能每天都会有新的尝试和改进。在数据增强方面,为了给模型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学习数据,团队会持续收集、整理和优化数据,这个工作也是每日都在进行。而模型微调则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户反馈,对模型进行精细的调整,同样需要频繁操作。
大模型训练所涉及的参数规模堪称惊人,动辄百亿、千亿甚至万亿级别。像GPT-3就拥有1750亿参数,而GPT-4超过1万亿参数。如此庞大的参数规模意味着AI集群必须调动成千上万个计算节点,通过高速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协同计算。举例来说,训练一个千亿级参数的大模型,可能需要数万张GPU(如NVIDIAH100或H200)连续运行数周甚至数月。在这个过程中,对算力的稳定性、扩展性和调度灵活性要求极高。模型训练时,各个计算节点需要紧密配合,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训练进程。而且,随着训练的深入,对算力的需求也会动态变化,这就要求基础设施能够灵活地调度资源,以满足不同时期的需求。
然而,现有的AIDC建设速度却难以匹配这一飞速发展的需求。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通常需要1-2年,而AI数据中心由于需要更高的GPU密度、更低的延迟和更高效的散热方案,其建设复杂度更高,周期可能更长。与此同时,AI模型的迭代速度却在不断加快,这就导致“算力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具体来看,这种矛盾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GPU集群规模需求激增。训练万亿级模型需要数万张高性能GPU,而全球高端GPU(如H100)供应受限,进一步加剧了算力短缺。以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高端GPU的生产能力有限,而众多科技企业都在争抢这些有限的资源,使得很多企业在推进大模型训练时面临GPU不足的困境。其次是网络互联瓶颈。大模型训练依赖节点间高效通信,传统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难以满足AI集群的低延迟、高带宽需求。在AI集群中,各个计算节点之间需要快速交换数据,如果网络延迟过高或者带宽不足,就会严重影响训练效率。就好比在一个大型工厂里,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物流运输不顺畅,就会导致整个生产效率低下。
政策与技术双管齐下,破解AIDC建设滞后困局
要解决AIDC建设滞后问题,必须从“政策引导”与“技术突破”两端同步发力,构建适配AI产业需求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从行业规范角度而言,出台适配AI发展的建设规范是关键。像《规范》这类文件,为AIDC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方向。它结束了企业各自摸索的混乱局面,让建设有章可循,避免了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建设效率低下等问题,引导行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在过去,不同企业可能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方式建设AIDC,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使得各个数据中心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性较差。而统一的规范可以确保各个AIDC在建设过程中遵循相同的标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建设效率。
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配资快线,引入预制化、模块化技术是一大重要举措。这些技术能够大幅缩短建设周期,快速响应AI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预制化数据中心可以在工厂预制完成后直接部署,就像搭积木一样,将预先生产好的模块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大大减少了现场施工的时间。模块化技术则可以将数据中心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标准化设计和生产,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组合,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同时,全力推动散热、网络等关键技术革新也十分必要。散热技术的改进可以满足AI设备高密计算下的散热需求,保障设备稳定运行。例如,液冷技术如果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改进,就能够更好地解决高密度GPU计算的散热问题。网络技术的革新则能提升数据传输效率,确保AI训练和推理过程的高效性。通过采用更高速、更低延迟的网络技术,如新一代的高速以太网或者优化的InfiniBand网络,能够让AI集群中的各个节点之间更加高效地通信,从而提升整个训练和推理过程的效率。通过这些技术创新,能够确保AIDC建设紧密跟上AI产业蓬勃发展的节奏,为人工智能的持续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
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